近日,某省河流上游出现锑浓度异常,当地迅速启动突发环境事件III级应急响应。6月24日晚,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闻令而动,连夜派出2辆ICPMS走航车(车载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与4名应急监测骨干,披星戴月、千里驰援。这场跨省应急监测行动,再次彰显了江西在重金属应急监测领域的“硬核”实力,也将目光聚焦到江西近年来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所做出的努力。
为筑牢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屏障,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通过装备尖端化、体系智能化、响应协同化,构建起覆盖全域、反应迅捷的立体监测网络,显著提升应对重金属突发环境事件的实战能力,为守护赣鄱绿水青山构筑起坚实屏障。
2024年,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投入3000余万元用于应急监测能力提升。一批科技利器武装监测队伍,如可快速搭建现场实验室的ICPMS走航车、能现场精准识别复杂有机污染物的便携式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以及无人机、无人船等智能化监测设备,共计采购先进设备80余台套。这标志着江西应急监测装备实现了从“有”到“优”、从“点”到“面”质的飞跃。
“我们推进‘水陆空’立体监测网络全域覆盖。省中心及11个分中心全面夯实重金属、常规污染物、石油类、挥发性气体、非甲烷总烃等现场快速监测能力,应急监测响应时效较2022年提升约10倍。”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邹寒山介绍说。
南昌、赣州、上饶、宜春分中心成功构建重金属与挥发性有机物移动监测能力,在实战中多次快速组建现场监测实验室。南昌、赣州分中心突破大气污染物无人机遥测、污染源废气VOCs精准溯源及生物毒性监测能力。九江、景德镇、赣州、萍乡等分中心掌握河流无人船航测技术。一个技术先进、覆盖全面、机动灵活的“水陆空”立体应急监测网络技术体系已逐渐成型。
为精准捕捉重金属超标风险,2023年以来,江西在全省所有出入境断面、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重点化工园区下游监控断面开展重金属等特征因子预警监测。
今年以来,江西境内先后有两起涉重金属水污染事故分别由自动监测站点和手工加密监测及时捕捉异常并发出预警,依托联动机制第一时间响应、排查与处置,最终得以妥善化解,最大限度保障了全省水环境安全。3月,江西跨省某交界断面突发重金属异常警报,依托新建的重金属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常规监测尚未察觉时,江西就精准捕捉到外省流入江西境内的水质锑浓度异常升高的危险信号。警报触发后,江西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距离最近的应急监测分队携带ICPMS走航车1小时内抵达现场;同时,监测人员对污染带进行实时追踪和采样分析。环保执法部门迅速介入,污染源在24小时内被有效控制,避免了事态扩大和对下游水源地的威胁。目前,全省应急监测体系已具备同时高效应对两起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实战能力,今年已高效完成4次实战任务。
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实战磨砺和经验总结,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紧锣密鼓组织开展重金属应急监测能力培训和考核,为赣州市、上饶市监测技术人员提供专项培训。还积极参与编制《突发水环境事件重金属应急监测技术指南》,为全国标准提供“江西智慧”。
编辑:李锦钰
编审:申高林
监制: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