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李锦钰
编审:申高林
监制:王 林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作为东江源头县,不仅承载着周恩来总理“一定要保护好东江源头水”的殷切嘱托,更在新时代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当地对于东江源头的保护,体现着客家先民生态智慧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
漫步在镇岗乡的客家梯田间,“山顶森林、山腰果园、山脚稻田”的立体生态系统展现出澎湃的生命力。这种“山养人、人护山”的循环智慧,体现着客家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这种源自宋代甚至更早的生态观念,至今仍在指导着安远的生态农业发展。
在九龙山风电场,“大风车”与原始森林构成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安远的“一源三区”生态布局展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矿山复绿+光伏发电”模式则体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创新思维。真正的生态保护不是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创造价值。经过多年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中华鬣羚、斑林狸等众多珍稀物种逐渐重返安远。
为了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安远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资源售卖,而是构建了完整的生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脐橙产业,带动5万多果农增收;建设“东江源生态旅游廊道”,年接待游客超1200万人次。安远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必须与民生改善相结合,当老百姓真切感受到生态保护带来的实惠时,保护才会成为自觉行动。
当前,安远正在筹建“东江源生态文化研究院”,系统挖掘客家生态保护史料,编纂《东江源生态志》。这些工作看似与经济发展无关,实则至关重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这样的文化支撑,需要让保护意识真正深入人心。
2025年,安远与广东深圳、香港等地联合开展“一泓清水润香江共叙东江山水情”庆祝东江水供港60周年主题宣传活动,展现了跨区域生态文化传播的价值。生态保护没有边界,只有上下游、源流区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守护好一江清水。
从客家人“砍树不过山脊”的古老训诫,到今天“守护一江清水”的庄严承诺,安远的生态保护实践带来深刻启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根植于文化传统,着眼于民生改善,立足于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