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绿色消费推广面临一个现实难题:人人都说环保好,但一到掏钱就犯难。一个普遍现象是,产品越绿,往往卖得越贵。
在网购平台,一款采用环保材料的跑鞋,比功能相当的其他传统跑鞋要贵二三百元,销量也差了一大截。在线下,一杯用低碳燕麦奶制成的拿铁,与口味相差无几的普通牛奶拿铁相比,即使只贵3元,点单数少了许多。
这种“产品越绿—价格越高—消费者越少”的循环并不罕见。大部分绿色产品从上市到成熟,都要跨越“溢价”这道坎——即因采用更环保的生产方式而比同类传统产品高出的成本。有统计报告显示,企业为绿色产品收取的平均溢价达28%,而消费者愿为绿色产品支付的平均溢价却只有10%。这18%的差距清楚表明,价格是推广绿色消费的一个关键“堵点”。
如何让物“绿”价廉,是疏通“堵点”的关键。绿色产品溢价过高,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若要绿色消费蔚然成风,除了提升公众认知,就得让365体育投注,365体育备用网址绿色产品价格“美丽”起来。
采用环保材料或绿色生产技术,往往意味着企业成本上升。然而,这部分成本不能简单地全转嫁给消费者。根本上需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供应链协同优化等方式持续降本增效,逐步建立起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
一旦绿色产品的溢价降到消费者可接受的范围,其购买意愿就会被有效激发。杭州某快递企业,通过智能化、自动化形成规模效应,其环保石塑箱等绿色包装如今只比普通纸箱贵四分之一。值得关注的是,正因其防水防潮、结实耐用、可降解等优点,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选用这种环保包材——从长远看,电商的综合使用成本与纸箱持平甚至更低。
不过,疏通“堵点”、推广绿色消费,不能靠企业单打独斗,还需要政府“扶上马,送一程”,比如优化营商环境、金融产品创新、精准政策扶持和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等。而当绿色消费市场逐渐成熟,企业自身“造血”功能变强大,绿色产品也就有能力在市场大潮中自由搏击,可持续发展也真正扎下了根。
绿色消费利国利民,已成为新风尚。破解“产品越绿卖得越贵”之困,需双轮驱动:企业以创新降本削溢价,政府以政策服务疏“堵点”。当双方合力搬开这“最后一公里”的“绊脚石”,绿色消费方能飞入百姓日常,沉淀为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底色。
(作者是“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