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没有家长遇到,孩子回家突然就没胃口吃东西了,一摸额头,滚烫滚烫的,可孩子不咳嗽,不流鼻涕,不拉肚子的,为什么会发热呢?
有没有家长遇到,小婴儿总流口水,时不时用手抠嘴巴,不愿意吃奶,总是烦烦躁躁的哭,有的还会发热,为什么呢?
春末夏初,让人望而生畏的“疱疹性咽峡炎”开始多起来了,发热门诊排起了长长的就诊队伍,幼儿园的班级群里发热请假的信息接起了长龙,新手爸妈看着高热不退、不吃不喝的小宝宝心都揪起来了。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部疱疹,咽痛、拒食、流涎等。疱疹性咽峡炎全身和咽部症状体征一般在1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个别患儿症状重,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疱疹性咽峡炎病原和手足口病都是肠道病毒感染感染引起的,病原多数交叉重叠。
你可以理解为,疱疹性咽峡炎跟手足口都是同一个爸妈生的亲兄弟,手足口病哥哥比较凶,长得比较高,疱疹性咽峡炎弟弟比较温柔一点,长的矮一点,但是一家人五官都是差不多的。所以临床表现都是差不多,治疗方法也差不多。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大多都是根据临床表现来确诊的。只要咽峡部看见了疱疹,就可以诊断疱疹性咽峡炎。而不仅嘴巴里长了疱疹,手心脚心屁股上也长了,就叫手足口病了。(或者有些特殊类型的手足口身上,手臂上也会长疱疹。)所以有时候不必纠结到底是手足口还是疱疹性咽峡炎,治疗方法都差不多。
还需要注意的一点,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主要长在咽峡部,如果口唇,牙龈、颊粘膜上也长了疱疹,那么就是疱疹性口炎了,这个感染的病毒又不一样,这个主要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你要是不会鉴别,带到医院给医生看就对了)。《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中强调对疱疹性咽峡炎患儿要做好呼吸道隔离,居家隔离至少2周,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家里有兄弟姐妹的婴幼儿做好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清淡饮食,进流食或半流食,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
对症治疗为主。体温大于38.5℃,可选择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
指南强调不应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因为此类药物是抗DNA病毒药物,对属于RNA的肠道病毒无效。
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至于利巴韦林,属于广谱抗病毒药物,早期使用有一定疗效,但是因为其不良反应和生殖毒性,指南不常规推荐使用。
而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方式黏膜给药可发挥局部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对缓解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临床症状有一定疗效,指南推荐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