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大余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市委推进美丽赣州建设行动和县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上求突破的部署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全面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降碳为导、科学谋划,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坚持有计划、分步骤、可持续实施“双碳”行动,加快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一是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出台了《大余县碳达峰实施方案》,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减污降碳等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已启动,初步构建了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形成各方面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二是重点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推进。大力发展可再生替代能源,开发区屋顶光伏三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全县累计发展新能源共23.17万千瓦,共投运分布式光伏18.77万千瓦,开发区屋顶光伏覆盖率达83.33%,位居全市前列。新城天然气利用工程加快推进,已完成新城天然气调压站建设,省天然气管网赣州南支线浮石阀室新增下载点获省天然气集团同意,我县将成为全市首个拥有2个管道气源点的县级行政区。打通了庾岭大道连接线、胜利北路等“断头路”,完成南安大道沥青路面改造,大水口桥建成通车,遂大高速(大余段)、章源路、新城路加快建设,城乡路网更加便捷高效,绿色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全县已投运集中式充电站4个、各类充电桩308根,基本实现了充电设施乡镇全覆盖。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新开工混凝土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分别为82.46%、39%,排名全市第1、3位;新开工公共和民用建筑项目23个,全部符合绿色建筑标准。三是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持续壮大。扎实推进工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江西云锂、源滙通、名扬纸品、明发矿业等项目技改加快实施。工业园区集中供热项目已基本完工,园区能源利用效率将大幅提升,能源保障形式和能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建设成效明显,牡丹亭食品纳入赣州市名优创新产品目录。大余工业园区南安片区获批赣州市数字经济集聚区,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中科锂业、盛源新材、格润新材分别通过三级、二级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四是能耗双控管理持续强化。扎实开展“两高”项目排查清理整改工作。对悦安新材料、县人民医院等7家企业、单位开展了节能监察,有效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
二、齐抓共管、多点发力,有力推动生态环境系统整治
坚持系统治理,全方位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持续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大文章。一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开展“四尘三烟三气”整治行动,常态化开展餐饮油烟、秸秆禁烧巡查。2023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6%,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20微克/立方米。深化“河湖长+警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全面开展“清河行动”,3个河湖“清四乱”问题已整改销号,依法查处非法采砂行为8起。成功争取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央预算内项目2个,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3300万元,新安河、荡坪河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加快推进。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地表水环境质量整体稳定在II类以上水质。完成22块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0.3%,处置率达100%。二是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实施国土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完成人工造林6460亩、退化林修复1.47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2.91万亩、赣江源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5000亩,均已完成上级下达任务。深入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完成修复面积362亩,完成丫山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5平方公里。2022年度森林督查发现的35个问题图斑已全部完成整改。持续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违规专项行动、清风行动,查办野生动植物刑事案件33起。松材线虫病枯松树清理任务全面完成,重点保护松树打孔注药4.8万支。三是铁心硬手推进各类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开展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及交办信访件、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回头看”,105件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及交办信访件、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
三、绿色转型、特色培优,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有效渠道
立足绿色生态这个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加快打通“两山”通道。一是健全生态转化机制。持续推进大余县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建设,以产业化利用、价值化补偿、市场化交易为重点,完善黄龙镇大龙村生态产品基础数据库,争取好山好水好空气转换为经济价值,为全县范围内GEP核算奠定基础。二是促进生态价值化。持续提升绿色金融创新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县累计发放绿色贷款24.24亿元,增长26.34%。绿色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达14.15%,排名全市第三。推进跨区域等多种方式的水权市场化交易,完成水权交易2例。积极探索推进林业碳汇开发交易。与南康签订了《365体育投注,365体育备用网址章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三是推动生态产业化。生态旅游硕果累累。丫山运动休闲小镇考核为“优秀”等次,排名全省第3位。完成大余麻鸭提纯复壮和保种场建设,金边瑞香宣传片及电商中心建设全面完成。南安板鸭入选中华老字号,马蹄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获批“科技小院”。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56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5个、认证富硒产品17个、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家。
四、深化改革、试点先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质效
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制度落地、协同增效,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一是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损害赔偿制度,成功磋商1起无证开采稀土生态损害赔偿案件。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环境污染风险企业签订环境污染责任险,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300万元,企业环境污染风险防控能力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绿色保险的新突破。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部门跨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与南康签订了跨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创新“检察建议+调研报告”工作模式,对耕地保护等领域提出精准治理的检察建议。二是广泛开展绿色创建。成功创建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入围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示范创建基地”。全县新增省级卫生乡镇7个,实现全覆盖。丫山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森林康养培训实践基地、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2023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景区。三是积极推广经验成果。我县在全省林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培训班、赣州市首个全国“生态日”现场分别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钨都新颜——大余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在江西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长江警示片披露问题后,“世界钨都”的整改与发展》等20余篇生态文明建设典型经验做法在国家部委官网和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刊登发表。
五、共同参与、生态惠民,坚持绿色生活共建共享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凝聚全社会共识与合力。一是共建秀美城乡。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创建成果持续巩固,建筑垃圾消纳场、餐厨垃圾处理场、龙安新区污水处理工程建成投运,完成伯坚大道等13个路段的清污分流改造54.96公里,垃圾分类处理项目(一期)等项目有序推进。完成北门农贸小区、东山小区等5个老旧小区改造。10个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全面启动,62个村庄规划已完成评审。建成81个新农村建设点,新建及改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0座,完成新改建户厕327户,乡村颜值蝶变升级。二是弘扬生态文化。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月”“中国水周”“世界地球日”“反食品浪费两周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机关废旧电子电器产品回收”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持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五进”、“河小青”护河、“赣鄱红色娘子军”宣讲团垃圾分类趣味宣讲等实践活动,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理念,全社会爱护环境、绿色出行、节约集约的意识全面提升。2户家庭入选全省绿色清洁、爱粮节粮“最美家庭”。三是共享生态红利。强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性互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油茶新造5312.3亩,发展灵芝、岗梅等林下种植600亩,引进了江西绣农农业科技发展公司在黄龙等地利用疫木培育茯苓,化害为宝。全县公益林补偿34.08万亩,选聘生态护林员376人,安排公益林补助资金726.66万元。
编辑:黄蔚杉
编审:申高林
监制:王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