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青龙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县委“156”工作总思路,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事服务中心、育秧中心、稻谷烘干厂投产运行,形成了全过程机械化粮食种植体系,启动了章水灌区灌溉供水骨干渠道及病险山塘整治工程、河南同盟堤除险加固工程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建设,
蒙氏果业评为中国绿色无公害健康产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延伸养好牛产业链、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一核”“四化”“三制”等经验做法和粮油、莲藕、鹰嘴桃、肉牛等特色产业在《人民日报》、《江西日报》等省级以上主流媒体报道。青龙镇被评为江西省卫生乡镇,元龙畲族村入选全国村典型案例(全市7个)、省级文明村镇,平岗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镇。
一、2023工作开展情况
(一)产业发展迸发全新活力。农业产业稳步推进。积极培育和扶持种粮大户,圆满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113.64亩,已启动1600余亩高标准农田提升工作。特色产业持续发展。肉牛、蔬菜、稻虾、脐橙、莲藕、金边瑞香、鹰嘴桃、甜玉米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赤江养好牛基地存栏肉牛达400余头,带动本地10余户农户开展牧草种植、寄养、务工等模式发展产业。全镇5个大棚蔬菜基地运行良好,160余亩稻虾基地投产养殖,350亩莲藕、6500余亩脐橙全面丰收。平岗脐橙分拣中心、元龙畲族村藕粉加工展销中心、河南村烫皮等米制品加工、联合等村肉鸡等一批农业产业稳步推进。
(二)乡村面貌呈现精美蝶变。圩镇更加靓丽。结合国家级卫生乡镇创建,扎实推进圩镇专项整治行动,明确网格化管理责任人,落实门前三包,整治圩镇占道经营整治60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25处,拆除破旧广告牌30余处,下达行政处罚责令整改通知书6次,圩镇管理日趋完善的实效。乡村更加秀美。11个村编制了实用性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5个新农村建设点建设,完成新改建厕所20户,通过安装路灯、建设村级污水处理厂等举措,全面提升乡村面貌。生态更加宜居。常态化开展辖区养殖场、制造类企业、水库巡查,今年以来立案查处10起非法排污案件,处罚执行到位10起,勒令停养整改畜禽养殖场1家,关停了未整改到位的制造企业1家。清理河堤倾倒垃圾50余吨,对辖区的20余家生猪养殖场均安装了实时排污监控设备,4处村级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生态环境好中更优。
(三)民生福祉实现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方面。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门诊综合大楼、公办养老院改造等项目有序推进。投资9000余万元实施了章水灌片垅涧里灌区东干渠硬化工程、病险山塘除险加固工程和河南同盟堤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启动了阳明心园项目建设。争取乡贤支持,完成国道至赤江小学道路沥青铺设和河南大桥路灯安装。社会治理方面,加强综治执法干部队伍建设,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00起,化解98起,化解率98%,上级交办信访件36件,已调处31件。民生保障方面。高标准打造了青龙镇就业驿站,累计提供政策咨询、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多项免费服务130余次,吸引成功入职65人次。全镇低保、特困、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救助政策准确落实,做到应保尽保。文化建设方面。深入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健康义诊、“我们的节日”、“清洁家庭”评选等志愿活动,积极传承畲族“四门拳”等传统文化,举办了元龙畲族村“畲乡心向党七一颂党恩”、“巾帼心向党,传承好家风”、反电信网络诈骗和禁毒等系列主题文艺演出,举办青龙镇首届“村BA”篮球联赛,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赤江村雷九凤家庭获评江西省移风易俗“好家庭”,联合村卢致祥家庭获评赣州市第三届文明家庭。
(四)安全生产防线更加扎实。常态化对辖区28家重点企业、46家小散乱企业开展安全检查和安全生产演练,今年以来发现一般问题隐患31个,排查重大安全隐患3个,完成整改32个,新建消防栓7个。同时对全镇61家餐饮门店开展燃气专项检查,督查安装燃气报警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排查道路安全隐患15处,整改完成9处,保持了道路交通事故逐年减少的良好态势。农业农事安全方面。开展农业农村领域安全生产大排查行动,重点针对77处在用的户用沼气池和109个果园,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山塘水库地质安全方面。争取资金对全镇22座病险山塘进行除险加固,聘请了11名村安全员,并协助各村群测群防员强化对辖区7座水库、34处地质灾害点和切坡建房户等隐患点开展巡查。
(五)脱贫成果得到持续巩固。抓防返贫监测。常态化实行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工作,2023年新识别纳入“三类人员”17户68人。抓“三”业提升。就业方面,扶持就业帮扶车间9个,吸纳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74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93人,发放岗位补贴41.58万元;举办就业专场招聘会3场,达成就业意向300余人;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3期培训67人。产业方面,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8家,带动162名脱贫户及三类人员务工,带动25名脱贫户及三类人员发展产业。申报产业奖补798户145万元。创业方面,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23名,带动脱贫户稳定就业140名。抓项目实施。2023年争取衔接资金项目17个931.3万元,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助推产业发展。
(六)党建工作格局焕然一新。主题教育规范开展。采取集中学习、上门“助学”、线上“送学”、远程“寄学”等措施,推动学习全覆盖;积极办理民生实事,推动阳明心园、同盟河南堤、朱屋棚乡村振兴示范点等项目取得新成效;检视查摆问题89个,制定整改措施209项。党建质量稳步提升。优化调整村书记1人,高质量发展党员12名,从严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目前村均达到27.4万元。抓党建促乡村治理,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常态化活动、信息化支撑”等“四化”工作机制,并打造出元龙、二塘、河南等乡村治理示范点。干部队伍持续优化。结合模范机关和勤廉机关创建,落实机关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和周三学习日制度,开展四比四看行动,实施年轻干部培养“青蓝工程”,组建青年干部写作小组,培养一支开口能讲、提笔能写、遇事能干的干部队伍。党风政风持续严紧。深化勤廉青龙建设和基层干部“提素质改作风”专项行动,加大执纪问责力度,下发书函30余份,督促问题整改32个,廉政谈话15人次。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办结问题线索2条,问责2人,通报批评4人,谈话提醒6人,正在立案审查3人。宣传统战更加突出。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在中央、省、市媒体刊发宣传报道36篇,县级75篇稿件。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覆盖,配齐了专兼职文明实践员。完善资源共享、村务共治、文化共建、乡贤共促的“四共”工作法,畲汉两个民族更加融合。积极探索了“五好”宗教活动场所建设新路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全镇经济体量较小,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特别是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层次不高,缺乏农业龙头示范引领,品牌效益不明显;二是镇村财力困境还未有效突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仍有不少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