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团市委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共青团大余县委紧扣上级工作部署要求,在加强青少年思想引领、助力青年成长成才、服务中心大局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3年工作重点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建设,强化青年政治引领
完善组织建设。稳步推进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推动全县各级团组织完成换届,顺利召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大余县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乡镇、部门、学校均配齐配强团(工)委书记、副书记、委员,本地人才、青年致富带头人、新兴青年群体等优秀青年人才加入团干队伍。
强化理论学习。充分利用“青年大学习”“红领巾爱学习”等学习平台,引领全县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第一时间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团员青年和团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树立模范榜样。“五四”期间,组织召开“十大杰出青年”表彰大会暨全县优秀年轻干部座谈会,县委书记韩相云出席并寄语广大青年。在2023年五四青年节评选表彰系列活动中,我县1名个人获省级“两红两优”表彰,5个集体、6名个人获市级“两红两优”表彰,团县委被评为“2022年度全市共青团工作优秀单位”。
(二)紧扣中心大局,充分发挥青年力量
推动实践开展。持续深化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展翅计划”等系列活动,为全县大(中)专学生提供暑期实习机会66个,涌现出“优秀志愿者”69名,其中3名大学生志愿者荣获市级志愿服务优秀个人荣誉称号,团县委被评为2022年度全省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表扬单位。
深化志愿服务。深化“县青年志愿者先锋队”作用,今年新增队员75名,圆满完成了全市项目大会战流动现场会、“迎风飘扬的旗”大余县庆祝建党102周年文艺晚会、第四届阳明文化国际论坛等志愿服务工作。探索打造的“1+2+N”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经验做法,被《中国共青团杂志》宣传报道。
探索校地合作。依托南国烽烟研学实验基地打造省级青少年社会实践点1个,吸引北京大学、暨南大学、江西农业大学、赣南师范大学、赣南医学院等高校共计237人前来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为大学生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施展才干提供了平台,并初步与一些高校达成长期合作意向。
(三)当好桥梁纽带,服务青年成长成才
加强阵地建设。统筹建设“童心港湾”项目点8个,今年以来累计开展陪伴阅读、捐赠助学等活动352次,暖心陪伴留守儿童5280人次。充分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资源,在全县17个青年之家的基础上,融入新兴领域特色元素,开展培训班、分享沙龙等活动,为新兴青年提供交流互动创的空间。
积极募集资金。积极开展“微心愿”“宝贝出村”“福彩公益行”等助学活动,为全县26名贫困学生争取到助学金共计10.2万元。积极发动希望工程“阳光助残”和“童心港湾筑梦起航”系列公益募捐活动,为大余县残障青少年募集资金8.3万余元,为大余县“童心港湾”募集资金4.8万余元。
开展特色活动。结合青年所需所想,谋划开展“庾才归巢·共话未来”大余在外优秀青年人才活动、全县“微团课”大赛、“银团合作”签约、“不要彩礼要幸福520爱在大余”集体颁证活动、“歌咏梅关千年韵唱响青春余未来”青年歌手大赛、全县机关青年干部趣味运动会等活动,收获广大青年好评。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推进青年发展规划力度有待增强。《大余县贯彻落实<江西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实施方案》虽然已下发,但通过青年联席会议推动青年工作的载体和抓手不多,部分责任单位开展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不够。
(二)凝聚团员和青年不够有力。随着城乡青年运动大,职业日趋多元,新兴青年群体不断涌现,各类社会组织特别是青年社会组织发展较快,在广泛凝聚团员和青年、建设“三新”领域团组织方面还有差距。
(三)团属项目带动还有差距。近年来,我们围绕济困助学、服务青少年等内容,打造了一批项目品牌。但从目前来看,项目整体支撑主要还是依托县内几家爱心企业的捐赠,社会化资源整合不够,项目辐射有待加强。